IM电竞官网入口:埇桥区永镇镇关湖村:乡村拾冬韵 音画入梦来

  IM新闻     |      2023-12-09 22:43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埇桥区永镇镇关湖村。沿村中主干道知音路一路前行,途经拓展训练基地、足球场,便可看到“伯牙鼓琴”石雕。石雕不远处一汪清塘,有白鹅浮水,有游人闲钓,小桥流水、水波粼粼,周围树影婆娑,一幢幢乡间民居错落有致,IM电竞诗情画意般的田园风光尽显惬意悠然之趣。

IM电竞官网入口:埇桥区永镇镇关湖村:乡村拾冬韵 音画入梦来(图1)

  资料图片:记者航拍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埇桥区永镇镇关湖村。 记者 苏洋 摄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在关湖村,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口口相传。曾经在这里发生的“高山流水觅知音”,让关湖村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历史气息。

  伯牙与子期之间流传了千年的友情故事固然美丽,但对于2016年以前的关湖村来说,只是一段值得骄傲的历史,并没有为当时“贫瘠”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带来改变。

  能不能利用这段故事走出农文旅融合的发展道路,为关湖村打出响亮“招牌”?2015年,村“两委”在埇桥区文化部门的指导下,经过认真研究,决定追溯关湖历史,讲好关湖故事,将关湖村定调为音乐主题乡村,以文化带动乡村发展。

  关湖村利用自身历史文化及自然环境优势,融入音乐主题元素,打造了占地8平方米的知音园。知音园幽静古朴,摆放有古琴,拨弄琴弦,琴声苍凉婉转。园内伯牙堂中一尊俞伯牙抚琴塑像端坐其中,四周皆是壁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从相识、相交到成为知音的过程。游客可在园内换上汉服,抚琴拍照留念,近距离感受古琴魅力,跨越历史长河与古人对话。园外林荫小道旁,矗立着雍门周、嵇康等中国历史上音乐文化名家的塑像,塑像上记载着这些名家的生平及其对中国音乐发展史作出的卓越贡献。

  关湖村很多文化主题设施均与“音乐”有关。IM电竞知音广场上的宣传牌,以各个历史朝代为线介绍了中国传统乐器的发展史;心月湖中的音乐喷泉,随着悠扬的乐声如飞花碎玉般升起,动感十足,营造了浪漫的氛围……

  除知音园、知音广场等文化主题设施建设,村中陆续建设完成足球场、篮球场、游乐场、拓展训练基地、露天电影院等娱乐健身设施。千年古村不断引入创新元素,注入人文内涵,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步步走上以文旅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道路。

  可容纳上千名观众的知音大舞台,可登高望远、远眺关湖美景的水上公园,可领略“知音”文化的知音园,可勾起一代人回忆的民俗馆,可逐梦扬威的户外拓展基地……关湖村以“游”为线,串联了历史遗迹、田园风情、健身娱乐,让游客在感怀伯牙子期历史故事的同时,感受田园美景,享受运动的畅快淋漓。

  关湖村内,有一处游乐园,园内一辆小火车沿轨道蜿蜒前行。每当夜幕降临,园外的演艺广场开始歌舞表演,让游客流连忘返。

  游乐园的负责人陈炯志是关湖村村民。他与在北京经商的弟弟陈炯才共同成立公司,租赁村里土地建起近千亩的红橡(玉兰)育苗和观赏基地,同时开设游乐园、露天影院。

  “自从村‘两委’确定我们关湖的发展方向后,家乡每年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感觉农村这片土地大有可为,于是我萌生了在家创业的念头。”陈炯志告诉记者。红橡(玉兰)育苗基地建成后,因其独特的田园风情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游玩,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吸纳村民到基地务工,让乡亲们在家门口赚钱。“每天晚上都会有网红来这里直播、唱歌,既增加了我们的客流量,也为关湖村打了‘广告’。”陈炯志说。

  离关湖村公共服务中心不远的卓奕箱包厂,是一座由农机大棚改造而成的生产车间。女工们坐在缝纫机前,正加紧赶工一批箱包。“厂里现有员工32人,都是周边村民,每人一月能挣3000至5000元。”箱包厂管理人员武颜海对记者说,“2020年,工厂落户关湖村,就是看上这里的人文环境、设施齐全、交通便利。如今厂里订单不断,销路不愁,希望更多村民来厂里务工。”

  “我们这儿以前是贫困村,一季麦一季玉米是村民全部的收入来源,村集体经济更是捉襟见肘。自从发展乡村旅游之后,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善,不少厂商来这里建厂投资。”村民陈同凯说,关湖村现有万亩甜叶菊种植基地、千亩油菜花种植区,有箱包厂、麻油厂、养猪场等,还建成仓储基地,带动村民创业就业,村子富了,村民腰包也鼓了,很多村民都过上了家中有车、城里有房的幸福生活。

  据了解,2022年,关湖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9985元增加到17900元。村集体收入也由2016年的5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27万元。

  乡村之美,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动人景致。为实现乡村“一步一景”,关湖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行动。村民们积极行动起来,利用庭前院后空闲土地,打造出一处处菜园、果园、花园,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享受自然和谐、美丽幸福的乡村生活。看到村庄面貌发生的可喜变化,村民也将守护、改善村庄环境的责任由“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乡村之和,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的和谐美好。富起来的关湖村村民,更看重家庭的和睦幸福与个人文明素养的提升。在村里,谁家如果被评上“文明家庭”,那可是“倍儿有面子”的事。关湖村将村规民约、移风易俗、人居环境整治等内容纳入评比标准,由高到低评出五星至一星家庭,并将星级家庭名单全部挂牌上墙,引得好“面子”的村民你追我赶,争做“文明家庭”。村“两委”还把从村民家中征集的好家风、好家训印制成牌匾,悬挂在墙上,提醒村民传承好家风、弘扬好家训,致力“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带村风”。

  在关湖村公共服务中心的墙壁上,挂满了牌匾,“国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安徽省卫生村”“安徽省AAA级旅游村庄”“安徽省美丽宜居村庄”“宿州市第二届文明村镇”……一项项荣誉是关湖村这些年来实现蝶变的见证,也是村民引以为傲的资本。

  “现在周边的乡亲谁不羡慕俺们村?无论是村容村貌还是个人文明素质,都代表了全村的形象,我们一定要维护好。”“出门在外,咱村人都会主动告诉别人‘我是关湖的’,‘关湖’两个字就是我们的骄傲。”从关湖村一路走来,记者听到的尽是村民发自内心的自豪。关湖村村民将乡村生活过成了“诗情画意”,一幅“村强、民富、景美、人和”的和美乡村新图景正在慢慢展开。 记者 徐蕾